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赵冷月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后记

2015-07-30 09:02:2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赵子仁
A-A+

  今年适逢先父赵冷月先生百年诞辰,他的书法作品又陆续得到展览和出版。先父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探索,热烈、纯粹、坚韧而超拔;作为家属也深深体会他付出的心力、饱尝的甘苦;回想其音容笑貌,不免感喟动容。先父曾有一则题识:“书道古来绳墨严谨,惟有志之士突破、自创一格。唐人鲁公创楷、自成一家,当代人视为不类、似为野耳;千百年后奉为一代之尊。”;黄庭坚也有诗句:“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诚然,书法之难,难在开创自家面目。

  先父对书法艺术广收博取、厚积薄发、潜心研习、一生不倦;在七十岁以后的最后十余年间,闭门谢客、写字自娱;不断自我否定、不计毁誉、探索前行。他意欲留得满纸清气、去尽“尘俗气”,进入萧散野逸、天真烂漫之境。这一时期,他写字不是为了讨别人喜欢,完全是“写给自己”的;他的要求也极其严苛,为得到一件满意的作品、常常废纸遍地。他晚年的书法各体杂陈,“浩然听笔之所至”;然而,其书风即便有所谓“变”,也不是为了“求变”而刻意地去“变”,更不是毫无来由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而是融合碑帖简牍、镕铸自我性灵,然后从笔底自然而然产生的天成妙趣。与其说他晚年变“法”,不如说是晚年变“化”——是一片化境之“化”。

  当时书法界对先父晚年书风变化的批评声音很大——他不辩解、不争论,只是不断地书写、尝试。这一时期,先父是极其寂寞、又是非常快乐的——他沉浸于管城之中,书法是他生活中全部的乐趣。那些言辞激烈的批评,不仅没有妨碍他的探索步伐,反而是一种激励

  他想写出更好的、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晚年创作的那些带有探索性的、清奇古怪、生机盎然的作品,均是整卷保存、未有流散,他相信将这些作品留于后人,一定能得到恰当的评价。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书法界虽然称其有“晚年变法”,但对他的晚年书风很难窥及全貌。有评述其晚年书法为“破体”、“童体”、乃至“丑书”等等,其实均不恰当。先父的晚年书法虽则意趣突变、面目独具,然而透过表象仍不难看出,他的书法之“法”确乎来自传统之“法”,是经过长期的枝法淬炼、遗貌取神,最终达到“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的大雅之境。

  先父的书法,正是从帖学筑基、由碑学求变、又向简牍纸书取意。

  先父六十岁以前主要以帖学为宗,入其堂奥;早年从晋唐北宋帖学入手,兼学各家而独爱欧、颜、苏诸家。由于王羲之书法的创造性及其书圣地位无可置疑,千余年来,历代的学书者一旦稍微偏离钟王书法体系,就难免招致批评;的确,若完全离开二王帖学而凭空“创造”书法,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晋人法帖多为唐宋摹本或刻本,《平复帖》、《李柏文书》等,才是晋人真实的、生动的书写状态;晋书亦不只是二王所呈现的俊逸流美一种,当时即有章程书、铭石书和行押书之分;在二十世纪简牍和残纸墨迹大量出现以前,间罕有晋书墨笔真迹存世、对书法的“晋味”缺乏直接的体验;“由唐溯晋”虽是研习书法的坦途,若局限于狭义的帖学,则往往“唐风”易近、“晋味”难寻。后世的学书者,往往被二王帖学所完全困死,陈陈相因、生机渐失。

  及至晚清碑学中兴,碑派书家又刻意抑帖扬碑,意欲透过刀锋模拟汉魂六朝的墨迹气象。先父在六十岁以后也醉心于碑学,遍临北碑、上溯汉隶,取精用宏,求得朴拙意趣和浑穆气象。晚清崇碑贬帖的书法大家们在蒙学之初即临帖学书,原本就具备丁深厚的帖学功底;因而,后来者如果机械地理解那些碑派书论,忽视临帖、入帖,则易流于粗野、难入萧散清逸之境。

  百午以来,地不藏宝,随着甲骨、金文、简牍、砖铭、西域纸书以及敦煌墨迹的大量出现,加之出版业的高度发达,对汉字书法演变的认知已有超乎寻常的拓展;从汉字书法的本体出发,碑与帖实无差别,仅仅是中国书法流变过程中的不同形态。这一前所未有的深远的书学发展背景和观察视角,仅为当代书家所独具。先父非常喜欢简犊和纸书墨迹,而且他不是简单地模仿其“形”,而是洞察其中生动、自由、从容、率真的息,真切地体会古人“活泼泼的”书写状态。诚然,书法之“取法”,仍须筑基于那些著名的法帖和碑铭;而简犊、纸帛、敦煌书法,尽管气息醇古、生命力旺盛,但面目繁杂、难以统摄,足可“取意”、尚不足以直接取法。

  先父赵冷月先生曾言:“书道宜博采众长,遍临百家,令人不知所宗。”。他事实上走的是一条“书迹融合,汉唐一家”的书法探索之路——这“书迹”不仅指二王帖学和汉魏六朝碑铭,应包括文字产生和书法流变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可资研习和借鉴的文字形态。由是观之,上世纪初沈曾植先生所倡导的“碑帖融合、南北一家”,亦只是方便法门——“晋唐仅是书法研习的路径、而非目地;上溯汉字书法的源流,需做到上下通会、左右逢源、删繁就简、明心见性。先父很早就提出要给书法艺术“松绑”;他大胆地给毛笔“松绑”从表面来看似乎“丢掉了”一些传统书法的“要素”,其实是以更加宏阔的视野来全面观照“用笔千古不易”,从汉字书法的源头及其演变过程寻求答案;“恨二王无臣法”——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实不可被二王帖学、晚清碑学、或其它任何一种成熟的技法体系所彻底困死。汉字由“书写”发展成“书法”,是在不断地做“加法”,技法越来越细腻、繁复;如果去掉一些束缚,回归质朴、简截,或有一番新境界。当然,必须先由“晋唐”进入传统书法堂奥,并经过长年的积淀和孕育,广收博取、默悟通神,方可谋求出离与跳脱;如果对于传统书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脱太早,则难得门径。

  先父的碑帖收藏宏富,多有精良拓本。七十岁以后,每天上午临书日课,下午书法创作。除了因病住院,十余年间每天的临写和创作交替进行,未曾间断。其对碑帖临习日课之坚持,可与王觉斯“一日临帖、—日应请索”相比拟。他主张临帖不可一味求似,需有所取舍更多的是意临;不失书写“意兴”、不着意描头画角,重在熔铸技法、感受气息。有时遇到连续几天、几个星期,写不成一件作品,他就会不断地临写各种碑帖,从中找寻能够带来突破的契机。晚年虽醉心于汉隶及六朝碑志,但他仍反复临习颜鲁公《祭侄稿》和苏东坡《黄州寒食帖》。因而,他虽不拘泥于帖学,但其实终生未曾背离帖学。

  先父在书法创作时,都是直立书写,高悬肘腕,高提笔、凌空取势:喜用长锋羊毫, 中锋直落:用笔天然自工、笔简韵胜, 不拘泥于“蔽头护尾、悬针垂露”,也避免左缠右绕、破除细腻精致。笔力雄强, 柔毫“杀”纸, “拎得起、沉得下” ;笔性活,意到、笔不一定到;粗服乱头, 看似率意, 其实一笔也不会写错。在从心所欲、 自由畅快中,“得意而不忘形”,不刻意遵守、又不得不遵守着书法的“法度”。他的点画形质力图体现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韵致。线质枯润相济,尤以枯笔多见;线条倔强地有韧劲和弹性;笔触的转换处并不刻意调锋, 锋颍的聚散开合一任天然, 使线条呈现绞转、 飞白;线条边缘的贼豪、破锋,在纸上留下隐隐绰绰、苍苍茫茫的丝丝墨痕。他以精纯的控制力驾驭散锋,真气弥漫、力透纸背,使其笔划的飞白中仍饱含充盈的气息, 不显干枯虚怯、虽枯犹润。形成其作品独特面目的笔法基础, 即是他对于散锋和飞白的娴熟掌控和大量应用。

  先父于汉隶用心最多, 遍临汉碑, 尤其长时间研习《张迁碑》。刘—隶书的字形结构和意趣变化,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他的隶书书写体现酣畅的“意兴”,在书写节奏上表现出间牍率真书写的意味,且不失堂正气象。历来汉隶书写多生涩、滞重,而他“不与明清人争高下”,俊朗、爽健而自成一家。他晚年喜作大字榜书,虽则废纸无数,留下来的多为其得意之作。他的楷书力避刻板、从北碑中求变化。行书用笔质直、古拙,少婉转、缠绕。也有斗方单字书法配以小字长款,内容多为先秦六朝古文, 生动有趣。他的大篆作品在外界流传极少,多为其晚年自娱之作。他曾反复临习孙过庭《书谱》,谙熟草法;其篆法、隶法、楷法常有变化或者杂糅,但均有其出处而不失绳墨。在书写节奏和意趣—上, 也有各体书法间的融合, 比如:他的金文书写,采用行书的节奏, “异体同势”, 全凭雄强的笔力使线条沉着古穆。正是融汇各种书体, 通古会今, 方能自出新意、 开书法未有之境;

  先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激情四溢,他写的每个字都有“情态”,有鲜活的气息。他学而能化、不露痕迹,从未在书法创作中出现对碑帖的直接模仿;但如果他当天上午临写了某种碑帖,在下午的创作中,也可能体现出那个帖子的意趣。他对汉魏书法变迁过程中的种种碑帖烂熟于心,在其作品中很难找到高度重复的字形结构:每一个字的写法,也服从布局的需要,随迹而化、变幻莫测;如果仅着眼于单—笔画、或者以单字观之,时常感觉不稳妥,而通篇观之则生动自然。他晚年喜写大幅作品, 章法从容不迫、 自由畅快,字形的大小错落、笔画的粗细枯润、相互的避让穿插,均成竹在胸、挥洒自如,并不刻意摆布而自出妙迹。他的作品体现极其流畅的书写意兴, 高度连贯、毫无墨碍;通篇只要有一笔写得不顺心、有一个字写得不满意,就搁笔而择纸另写, 因而常常废纸无数。他的墨法丰富多变, 其大墨海常年不清洗,新墨、宿墨混用;用墨随浓随淡,在大字榜书上尤其明显。

  “美”不只是表现为柔笑、甜笑、秀美,那些生拙、 残破、雄沉的美,无疑史能体现出大美和壮美。先父的书法创作,在韵味和格调上, 始终向往这种大美;并力求博古通今、 自出机杼。 书法即书学,成功的书家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方能做到不守成、不”结壳”。先父凭籍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始终在探索求变的书法之路上艰辛前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刻意”求变,而是在具有深厚传统书法功力的基础上,由博返约、通汇古今、另辟蹊径、新理自出。

  现在虽已是先父百年之后,然而以其书法作品风格的丰富性而言,仍是一个可进行充分研讨的开放的空间;出版先父的这些作品,也是一种“呈现”——让更多对先父书法有兴趣的人,能够感受那墨迹和韵致、并以此为纪念。先父生前即反对亦步亦趋、墨守成规,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和评论;此书法集的出版,期望能得到藏家的赏鉴——真心的喜爱或真切的批评,均是乐事。

  赵子仁

  2015年6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赵冷月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